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部门信息公开目录>龙南生态环境局>工作动态>政务动态

《中国环境报》峡江在酸化地里建粮仓酸化耕地治理带动早稻亩均增产41.3公斤

访问量:

“双抢”季节,走进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义桥村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余亩水稻早已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摆,空气里稻谷的清香沁人心脾。收割机来回穿梭于田间,饱满的稻粒顺着输送管道“流”进运输车厢,迅速堆起了一座小山……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叶林春的脸上,他笑着说:“这季,我种了800亩早稻,增产3万多斤。这一功劳应当归因于政府为我们投入巨资综合治理酸化耕地,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50多岁的叶林春是水边镇义桥村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种田老把式。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周边土地1500余亩,开始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没想到,地越种越贫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不行。”叶林春无奈地说。

“施了很多肥,费了不少人力,咋就种不出好粮?”带着疑问,叶春林多次跑到市里、县里的有关部门请教,还专门请来专家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经过鉴定,专家判断这是一块酸化耕地。

这一结果让叶林春懵了。作为老农人,他深知其害:这种土地含酸性高,不仅很难种庄稼,甚至连草和树也是“一年蔫,两年黄,三年进了灶火堂”,耕地酸化被群众称为土地的“绝症”。

就在叶林春烦恼不已之际,一个利好消息传来:2020年,峡江县被列入江西省25个酸化耕地治理试点县,包括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在内的义桥村耕地被纳入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

在峡江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叶林春开始给田地增施生石灰、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剂,将土壤修复到适宜农作物种植的正常水平,耕地质量等级从4.75提高到4.60,农作物产能提高10%以上,水稻二晚产量从2019年的平均490公斤/亩提高到2023年的平均600公斤/亩。“化肥也少用了两成,成本降低了不少。”叶林春乐呵呵地说。

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耕地的精彩蝶变,正是峡江县深入实施酸化耕地治理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受益耕地面积达到8万余亩。

峡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廖建武介绍,峡江县是典型的红壤区,土壤富含铁、铝氧化物,加上过去农民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忽视有机肥料和农家肥的施用,导致部分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截至2022年底,全县土壤pH<5.5的耕地占比达到96.23%。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此,峡江县紧抓被列入全省酸化耕地治理试点县,及2023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的重要机遇,将水边镇、罗田镇等地集中连片耕地作为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依托“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石灰质物质调理等综合技术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同时,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模式,多途径缓解、全方位遏制耕地酸化进程,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

截至目前,峡江县34.59万亩耕地中有90%以上实行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耕作,石灰调酸治理耕地约2.7万亩。经过4年的持续治理,如今,项目区土壤的pH值由2020年的4.9提高到2023年的5.25,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20年的29.6g/kg提高到2023年的35.5g/kg,耕地质量提升了0.3个等级,粮食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

廖建武说,今年,经专家实割测产测效,峡江县8万余亩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早稻亩均产量为510.3公斤,比对照区亩均增产41.3公斤,增产率为10.5%。“今年全县早稻高产已成定局,预计全县早稻增产330万公斤。”

酸化地嬗变为高产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一座“赣中粮仓”在峡江大地迅速崛起。

相关文章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