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镇岗上村村情简介
一、基本村情
武当镇岗上村位于武当镇南面,距龙南县城40公里,地势较高、背面靠山,东邻武当镇大坝村,南邻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西邻武当镇石下村,北邻105国道线。全村国土面积约7.8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55亩,有效灌溉面积501亩,旱地454亩,人均耕地0.5亩,山林面积5000多亩,水塘面积11.9亩,其中新厅、竹园小组各有两口水塘,水面5亩,饭罗、上马石、上店、下新屋小组各1口水塘,水面共6.9亩。有全镇第二大的小(Ⅱ)型水库丰收水库,蓄水量长78万立方米。下辖村小组14个,户籍人口585户2176人。村“两委”干部8人,其中定编村干部4人,分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叶观门,村委会主任叶森朋,妇女主任谢红芳,村委委员叶雪明,另有民政助理员1人。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党员50人。全村低保户60户168人,优抚对象7人,残疾人34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60人,已脱贫94户354人。未脱贫3户6人。挂点帮扶单位为龙南县民营企业管理局。
二、历史人文
武当叶姓发源地:岗上村是武当叶姓发源地,龙南县叶姓的开基始祖叶玉广,为大始祖叶公沈诸梁第五十世后裔,而龙南叶姓大部分为叶玉广后裔,族谱记载叶玉广有三兄弟,他有两个弟弟留在广东东源,叶玉广的父亲是由广东龙川迁至河源的,南叶姓迁徙路线:浙江丽水--福建侯官--福建闽清--福建仙游--福州琅岐经济区--江西宁都--广东东莞--广东龙川--广东河源--江西龙南,叶玉广于明朝中后期由广东河源县(今东源县)迁至龙南县蒙田堡大坝(今为武当镇)。龙南叶姓辈分有:宗华安泰昌,渊源祥发远,兰桂正滕芳,康玉新更平,慧字越秀庭,正载永世绍,仁义传家宅,诗书焕国光。
岗上围屋群:位于武当镇岗上村,包括新屋围、上马石围、永安围、德辉第、珠院围、岗下围、油槽下围、新厅围等13个围屋。建筑年代最早的为岗上村的永安围,为明代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由叶姓始祖为圭公(字平三)所建,整个围屋石砌基墙高5米,构造呈椭圆形民居建筑,对明代客家的历史文化、家居寓所的风貌、建设技艺等,均有研究意义。
新屋围
新屋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清代道光八年(1828)由始祖叶安懿所建,系二层石砌外墙结构封闭式方形围屋建筑,围门坐东向西,墙高6.70米,长80米,宽4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四角设石砌二层炮楼,围内依地势高低不等,建三栋土木结构二层民宅,共有80多间。现无人居住。
上马石围
上马石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清代晚期由始祖叶正捺所建,石砌结构外墙高7米的“口”字形民居建筑,长45米,宽32米,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正门坐西朝东。内建有二进式土木结构祠堂,祠堂两旁为土建二层住房,共16间,院内二层设走马楼。围内共72间民宅,现居住4户人家。上马石典故:传说叶氏第十代先祖名曰梃云,天廷之云当然很高。人如其名,生像高大,骑马进大门时低头不雅。故命人于大门两边柱子下面填上马条石,骑马进出时不用低头。故后人美其名曰上马石。
永安围
永安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明代万历年(1619)由叶姓始祖为圭公(字平三)所建,整个围屋石砌基墙高5米,构造呈椭圆形民居建筑,在东、南、北三面各开设进出门,东门为正门,未设炮楼,占地面积11亩。围内建砖木结构东、南二进式祠厅各一座,东厅为“平三公祠”祖厅,坐西向东。分布着六栋纵横不一的土木结构民房,共有360间。围内大部分建筑倒塌损毁严重,现无人居住。
德辉第
德辉第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中心地段,清代道光年(1825)由叶姓始祖所建,是座二层楼高石木料结构封闭式正方形建筑,占地面积2025平方米。正大门额上楷书“德辉第”三个字,坐西朝东。4角设有炮楼,内有三进式土木结构祠厅和共有20间民宅,现居住5户人家。该围曾考出个复旦大学高材生,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珠院围
珠院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清代嘉庆年(1820)由叶姓始祖所建,是一座二层石砌外墙结构封闭式前方后圆形民居建筑,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围内建二进式土木结构祠厅,二层土建民宅共有45多间,陈旧破损,现仍有10户人家居住。
岗下围
岗下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东侧200米处,清代叶姓所建,原是一座二层楼高,石砌外墙结构的封闭式前方后圆土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围内土木结构三进式祠厅、坐东向西。原四角设炮楼,现仅存东南角石砌二层炮楼,其余损毁。二层土建民宅陈旧,现仍有13户人家居住。
油槽下围
叶氏先祖渊云于1857年至1860年所建,占地3630平方米。内墙1.2米宽,2米高的空心独特建筑,曾经是武当山人民公社储粮库。
新厅围
新厅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新厅小组。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由叶姓始祖泰清公与昌期公合建,是一座墙高6米二层石木料结构封闭“回”字形建筑,长90米,宽50米,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四角设有三层炮楼,东南西北各安有一门,东门为正门。围内建有土木结构二进式“廷相祖”厅堂,共有80余间屋,二层土木结构民宅,二层设走马楼。现建筑陈旧破损,无人居住。
饭罗围龙屋
饭罗围龙屋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清代所建,单层石砌外墙结构半圆形民居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围内三进室土木结构祠厅、坐东向西,单层或二层土建民宅高低不一,共有70余间。
大坝游击队:岗上村是大坝游击队旧址所在地,这里依然完好保存着东江纵队二支队大坝游击队会议旧址,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涌现了叶元根、叶恒芬、张生苟等六名武当籍革命烈士。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武当镇在原大坝游击队所在地规划建设了以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的文化展馆,展馆涵盖了大坝游击队陈列馆、人物志展馆。同时也在油槽下小组规划建设了以弘扬客家精神,提倡孝老爱亲、勤俭持家为主题的乡风文明示范点,激励后人向烈士学习,发扬客家人固有的可贵精神。大坝游击队陈列馆:反映苏区龙南群众在政府的带领下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场景,激活红色基因,用身边的事激励身边的人,弘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能量,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物志展馆:展馆展示先进人物,弘扬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用翔实、生动的史料记述人物的革命生涯和动人事迹。
添丁炮:农历二、五、八为圩日,每年年初二村民会在围屋举行“添丁炮”仪式。
主要乡贤:叶志全,原龙南县法院常务副院长、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叶国新,原县煤炭局局长。
三、自然景观
全村以围屋群为基础,以全省第一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户德辉第围屋为机遇,深挖客家文化,讲好围屋故事,弘扬传统美德,争取项目资金进行围屋流转、修缮、开发,逐步打造“世界围屋博览园”,与起源于岗上村的99座峰南武当山相辅相成,实现动与静、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丰收水库造福一方百姓,供给全村90%居民的生活用水;其末端茶亭的古道驿站是古代江西和广东的陆地交通主通道,主要用于传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1958年以来,老百姓在岗上村和石下村交界处的石头山煅烧石灰,长年累月用于躲避放炮炸石头,形成了自然景观屏风石。
四、经济概况
2019年,岗上村村集体经济收入6.35万元,主要为县城基层组织创业园店面租金、果农果园租金、红砖厂租金、温氏集团企业劳务费、天然林补等。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2元,较2018年度增长15%,主要来源是销售鹰嘴蜜桃、脐橙、锥栗等农特产品以及开店经商和务工。
岗上村主要产业有鹰嘴桃共计约1500亩,每亩收益10000元;葡萄共计约60亩,每亩收益10000元;火龙果共计约80亩,每亩收益15000元。
今年以来共落实水稻种植280亩,种植玉米100亩。部分农田因水利灌溉设置损毁后修复资金缺口大未能修复,导致缺水无法耕种水稻,只能种植花生等旱作物。
五、工作特色
岗上村村干部对“三务公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熟悉。重大事务决策程序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正常。档案资料管理规范,2015年以来没有因村财村务问题发生集体访或非正常访;没有被“一票否决”现象。
本村特色亮点工作和村民对本届村级班子最认可的工作主要有:上马石片区新村点,列为县级“三比三看”点,并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各兄弟乡镇也纷纷来参观学习,获得一致好评。
本村正在实施或准备实施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主要有: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和武当镇岗上围屋群建设项目。
六、存在问题
1.围屋群开发,农民无处建房;
2.围屋群开发,岗上大部分田土被征收;
3.牛陂灌渠水利设施薄弱。
七、有关诉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繁荣、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调研点简介:
大坝游击队简介
武当镇岗上村是大坝游击队旧址所在地,当地广泛流传大坝游击队智擒国民党龙南县参议员和老游击队员三写入党申请书等红色小故事。为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武当镇党委、政府在原大坝游击队所在地规划建设了大坝游击队陈列馆等教育展馆。
大坝游击队共有武当籍烈士共有六名,队长叶元根1948年6月,随大坝大刀队到广东省和平县青州接受整训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支队大坝游击队队长,同年9月16日,在大坝圩背不幸被国民党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队员叶恒芬、炊事员张生苟。当地还一直流传着“大坝游击队智擒国民党龙南县参议员叶际华”的故事。解放战争前夕,围内驻守保安团队的一个排。在这固若金汤的围屋内,凭当时的实力,游击队要从外面强攻是难以取胜的。游击队决定:擒叶际华,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柏树庙是通往塆仔围的必经之路,四周山陡林密,庙内设有茶摊,这是来往行人歇脚品茶纳凉的场所,也便于游击队隐蔽和突袭。
叶吉祥(中共三南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根据介绍,又亲自到塆仔、驼背树下、河口、柏树庙等地作沿途侦察地形,根据多方面的情况分析,最后择定在柏树庙智擒叶际华。
当年四月底的一天,游击队员们在柏树庙内隐蔽就绪。
下午四时许,叶际华身穿长袍马卦,手持司的克拐仗,双额微红,略显醉意,他身后有保卫人员,肩挎盒子驳壳枪。此时,哼着过山小调,优哉游哉地向柏树庙得意而来。他们刚到庙门口,叶元根(大坝游击队队长)将手中的牛鞭往地上一摔,示意猎物已到,短枪队员即从庙内冲出,喝令“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四支短枪对准叶际华等人的前胸和肩背,叶际华在惊愕的几秒钟时间里长袍衣袋内的手枪和手中的司的克拐杖被缴……
叶际华被游击队抓获的消息,迅速传遍南亨、传到临江和县城。最后,大坝游击队决定令其交出10支步枪、200担稻谷后释放。从此以后,叶际华再也不敢做坏事了。住在围内的保安团队被撤掉了。
大坝游击队旧址参观点内容
大坝游击队陈列馆:反映苏区龙南群众在政府的带领下开展革命活动的故事场景,激活红色基因,用身边的事激励身边的人,弘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能量,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物志展馆:展馆展示先进人物,弘扬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用翔实、生动的史料记述人物的革命生涯和动人事迹。在这里我跟各位领导讲一个三写入党申请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大坝游击队的队员叶祥滕:一写入党申请书1930年,叶祥腾出生在龙南县武当镇大坝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后,他和母亲、大哥3个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1948年1月的一天夜里,在外做工的大哥叶祥国突然领着一个人回家了。原来大哥已经悄悄加入了活跃在当地的大坝游击队;而一同回来的人,就是三南工委临时书记兼短枪队队长叶吉祥。看到哥哥和游击队员们都在为解放事业作贡献,叶祥腾大受感动,萌发了加入游击队的念头。在叶吉祥等人的帮助下,1948年春,叶祥腾加入了大坝游击队,担任通讯员。在游击队的日子里,叶祥腾经过多次激烈战斗,亲眼目睹了许多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模范行动。他暗下决心,要争取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4月,叶祥腾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入朝前的整训中,他表现积极,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朝鲜战场上,叶祥腾英勇奋战,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受到部队表彰。1950年冬的朝鲜新义州战场上,在震耳欲聋的炮声、弥漫的硝烟中,叶祥腾伏在坑道里,掏出铅笔,庄严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二写入党申请书叶祥腾的入党申请被批准了。部队党委指派班长王汝新和六班长做他的入党介绍人。眼看入党愿望就要实现,不料一天部队遭到敌机的突然轰炸,叶祥腾为救战友,被炸成重度昏迷,身上也多处受伤。他被紧急送回国内治伤疗养,与原部队失去了联系。1954年,叶祥腾复员回家,被分配到龙南松香厂工作。他不断写信到部队,希望与原来的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但因部队番号变化和人事变动,一直没能联系上。后来,他被调到全南筹建化工厂。虽然还不是党员,可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夜扑在工地上,争分夺秒地工作。1958年的一个冬夜,在四面漏风的工棚里,他又一次提笔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我再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愿用自己毕生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写完入党申请书后,叶祥腾的工作又不断变换,连续在6个单位工作过,加上后来政治运动及文革,他入党的事情又被耽搁下来。1994年,64岁的叶祥腾正式离休。三写入党申请书霜染两鬓,叶祥腾的入党梦似乎越来越遥远。2003年的一天,从媒体上得知一位80多岁老人光荣入党的消息,激发了他的入党夙愿,他又一次表达了渴望成为一名党员的心情:“我已是快奔80的人了,可是我毕生都在追寻着一个梦。只要生存一天,我就会为实现这个理想奋斗一天……”他的入党申请书很快被转送到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2003年,经过严格考察和有关程序,叶祥腾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2006年,他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第二年转为正式党员。实现了入党理想后,叶祥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他家所在的龙南县城文化街白沙坝社区地处偏僻,夜间治安曾一度不好。叶祥腾牵头成立了一个5人夜间巡逻队,加强夜间巡逻,使得社区治安大为改观。他还是个出色的民事纠纷调解员,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都会接受他的调解。多年来,叶祥腾受聘担任了武当镇、南亨乡部分中小学校的德育辅导员,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历时3年、辗转数千里,采访近百人编写了《九连山上红旗飘》一书。这本书出版后,他又自己出资7000多元印刷了100多本,全部送给全县各中小学作为教材。
背扶岭产业简介
背扶岭产业基地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岗上村,总面积为200亩,主要种植脐橙和鹰嘴桃,属于村流转村发包模式。背扶岭产业基地共有15户产业户,其中有3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3年以来,赣南柑橘大面积受黄龙病侵害,岗上村也严重受灾,脐橙种植面积和果农收入锐减,果业转产迫在眉睫。为了寻找一条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实现强农富农的根本目标,岗上村紧密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大户的带头作用,引导群众转产种植鹰嘴蜜桃,发展特色产业,鹰嘴蜜桃产业逐渐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的趋势,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