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型”政府建设简报(2023年第4期)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5-30 10:04:00

“五型”政府建设简报(2023年第4期)

【典型推介】


龙南镇借力围屋活化,打造烟园围特色业态乡村振兴综合体

龙南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紧紧抓住围屋资源优势、红色文化特点,以“特”为先,以“红”为魂,以“旅”为径,“三位一体”建强红色文化旅游阵地。

一、聚焦围屋保护,留住历史文化印记。龙南镇锚定烟园围老屋焕活利用目标,开启围屋保护修葺工程。一是流转土地房屋,盘活闲置资源。组建工作专班,对红岩村老屋底数重新摸排,对建筑年代、建筑形式、所有权人、使用状况、流转意愿等信息进行梳理,建立老屋台账。以烟园围为中心,新围共与32户农户签约流转房屋76间,老围共与36户农户签约流转房屋83间。同时对老围外涉及景观提升的田、塘、宅基地与29位农户签订土地、田塘租赁协议,面积20余亩。二是修旧如旧,优化保护修缮机制。为保留围屋、老屋的原汁原味,邀请多批围屋修缮专家现场指导围屋修缮工作,提出修缮思路和意见。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采用原有建筑手法、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等修缮,最大程度保留客家围屋原有形制。对文物保护单位烟园围新围采取房屋修缮保护,统一管理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更换瓦面约3000平方米,修复墙体2000平方米,加固修补危险房屋3幢,维修围屋炮楼2个,围屋主体建筑基本完成修缮,居住功能重新激活。三是突出革命文化,守住红色名片。依托烟园围红色资源,邀请党史专家编撰大纲,精心打造烟园围红军标语陈列、红色教育点等。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建设进出道路、公厕、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及立面改造,提升了红色教育点周边环境及建设品味。专门设计红色名村标识,制作了标识牌、引导牌,并通过制作宣传栏、宣传标语等方式浓厚红色氛围。

二、打造教育阵地,擦亮红色教育底色。一是用好红色资源,增强红色文化感召力。以红色名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挖掘红岩村红色历史资源,高标准打造烟园围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了烟园围红军标语陈列、红色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将闲置的老屋空房流转给老协、关工委、政协、离退休党支部等组织,助推其打造有红色印记的阵地。二是讲好红色故事,释放红色文化吸引力。深入挖掘烟园围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元素、地域特色和精神气质,实行“站长+管理员+红色讲解员+党员志愿者”的“四联”工作机制,通过导游讲解、红色研学、短视频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目前共开展讲解活动164次,主题党日活动78次,发布短视频12次,让红色音乐、诗歌、微视频等传入乡村、走进校园、贴进社区,并吸引了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讲解员、传播者。三是搞好红色教育,提升红色文化凝聚力。从烟园围的历史主线、人物品格、流传下的红色思想、英雄榜样出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庚赓续红色血脉。红岩村依托从小组流转的厅厦,开设红军课堂,推动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加深青少年对烟园围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与市委党校联合,通过课堂讲座+实地体验的方式,吸引青少年从“学习”转为“实践”,进一步深化学习教育成果。

三、引入丰富业态,绘好乡村振兴画卷。一是依托资源兴产业。在“不引入有污染、有破坏的业态”原则下,制定参观动线,划定功能区域,做到围屋内业态不单一、不重复,既在围屋环境承载力之内,又尽可能发挥业态价值,丰富业态体验。着重采取“5+N”模式,打造了集餐饮、民宿、棋院、书院、画室为一体的围内功能生态,极大丰富了游客体验,同时也为烟园围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二是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围屋修缮保护工程通过与村民签订协议,约定今后烟园围整体运营产生的收益与村民分红入股,通过分红、股权激励等方式提升当地村民参与感。三是红色服务“零距离”。围绕“服务游客群众、宣传红色文化”,将烟园围布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结合,打造了烟园围红色驿站。按照“面积虽小真情盛,功能齐全利群众”的目标,打造烟园围红色驿站“1+8+1服务阵地,即游客服务中心一个,志愿服务点、红色书画室、理论宣讲室、学习强国室、妇女儿童活动室、科普室、红色书吧、健身区等“八个功能区”,入党宣誓“一场景”,成为游客温暖“歇脚地”,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龙南活化“小堡垒”,打通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一公里”

龙南着力破除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短板,结合群众需求和现有基础,创新探索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化”机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小堡垒”。通过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充分发挥“小堡垒”辐射作用,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城乡文化发展态势同频共振。2022年,龙南市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已从20210.99次提高到1.73次。

一是以文化建设为抓手让文化阵地“用起来”。多措并举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升级,在原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结合新时期新要求,将闲置校舍、村部进行改造提升,或者择址新建。例如城市社区综合文化站利用原新都小学进行改造提升,围绕有场地、有设施、有舞台、有群众目标,将综合文化站各项功能释放发挥。又如武当镇石下村通过择址新建,高标准打造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N示范点。通过文化阵地多样化建设,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真正让文化阵地“用起来”。

二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让文艺骨干“动起来”。鼓励乡镇综合文化站组建文艺志愿队,大力培育乡村文艺骨干,常态化开展书画、广场舞、小品表演等文化文艺活动。建立优秀文化品牌活动奖励机制,对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受群众欢迎和认可、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优秀民间文艺团体、优秀文化品牌活动给予资金扶持。如桃江乡综合文化站创建客家山歌文艺队,积极引进周边文化能人,充实壮大文艺队伍,传承发扬客家山歌,该文化站长荣获江西省“最美基层文化人”。通过文化品牌创建,进一步激发了文化活力,真正让文艺骨干“动起来”。

三是以文化服务为引领让群众“乐起来”。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对辖区的群众及文艺队伍开展文体培训,提供免费开放服务,服务项目涵盖图书借阅、文体活动、教育培训、阅读实践等。如里仁镇围绕建设“赣粤枢纽重镇、客家文旅古镇、生态宜居新镇、产城融合大镇”,以文化区域分中心为标准,广泛积极开展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教育科普、图书借阅、“香火龙”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文化惠民活动。与此同时,同步推动文化进景区,对具有龙南特色客家文化符号的客家传统技艺等资源,进行活态演绎及开发,打造兼具观赏性和群众参与性的客家文化活动品牌。如我市客家风演艺公司深挖客家民俗文化,将编排的客家民俗剧目《围屋新娘》入驻重点龙头景区关西新围,成功塑造了具有龙南IP属性的文旅品牌,丰富了传统文化承载形式,真正让群众“乐起来”

四是以真金白银让综合文化站建设“亮起来”。综合多方意见,出台《龙南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方案》,明确综合文化站“三室一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五个一”建设标准及相关的考核指标,并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细则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评,从“考”上促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一站一品”的文化新格局,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各乡镇积极对接文化部门,深挖乡镇传统技艺,依托旅游景点,弘扬客家文化,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从“督”上促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根据《龙南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方案》,在乡镇自评的基础上,组织“最强文化考察团”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星级评定现场推进会,对现场评比结果进行通报及点评,依据评比结果评选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三个等次,分别给予3.5万元、6.5万元、8.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创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N示范点的乡镇给予5-10万元不等的资金奖补,从“奖”上激发乡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